首页

套路直播视频调教

时间:2025-05-29 15:11:35 作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几何? 浏览量:91370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且强度不断增加,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气候保险正从传统财产险的补充角色演变为独立增长极。其通过创新风险转移机制和嵌入低碳转型逻辑等,既为财产险市场开辟新增长空间,也推动行业服务模式重构。”近日,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李超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气候保险专注于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洪涝等)的专项保障,填补了传统财产险在气候风险精细化管理中的空白。

  简单来说,气候保险是一种基于气候条件变化而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形式。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例,这类保险把一个或多个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或其他承保对象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处理,每个指数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和损益情况,保险条款以这些指数为基础。

  慕尼黑再保险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且2024年的总体损失与保险损失经通胀调整后远高于过去10年及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就保险损失而言,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虽然天气灾害给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也恰恰说明保险业在助力气候风险应对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据李超介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11.1亿元,且以气象灾害为主,推动了农业、新能源、基建等行业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试点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高达547亿元,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气候保险”。

  李超向澎湃新闻表示,与传统财产险相比,传统财产险侧重静态资产风险,气候保险则更关注动态气候风险。同时气候保险将推动使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巨灾模型等技术,推动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谈及当前气候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李超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与技术瓶颈‌,气象观测覆盖率和跨部门数据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低,动态建模能力弱;二是‌产品供需失衡‌,传统气候保险服务效率低、赔付慢,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参保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是‌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完善‌,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财政依赖度过高,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滞后。此外,政策执行存在补贴机制粗放、强制参保立法推进缓慢等问题,制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转型。

  不过,在他看来,气候保险未来发展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AI建模等科技实现风险监测的精细化,支持更精准的产品定价和风险预警;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碳汇保险、绿色项目中断保险、新能源发电量损失保险等创新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指数型保险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三是‌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巨灾债券、气候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加速普及,支撑气候保险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审议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

瑞士《金融与经济报》驻华记者王乐廷表示:“中国将对瑞士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展现出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诚意,将进一步促进欧中商业交流,提振旅游业发展。”

陇台少年共赴“青春之约”

这辆列车整体以橙红色为基调,车厢外部上方由不同字体的“法”字组成装饰,下方则写着“‘宪’在启程 伴你同行”。乘客步入车厢内部,中国宪法的修改历程、宪法基本知识等跃然眼前,如同走进一部“行走的宪法知识教科书”。

【理响中国】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今年税务部门将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投向实体经济。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我国持续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农民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从“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的艰难处境中走出来,返乡农民回流,就是依靠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来致富。《白洋淀上》中农民乔麦的大豆种业创新就是一个证明,在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中要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而在一切变化中,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更为重要。作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农民的精神实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阿里地区累计接待游客8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36.7%;文化产业产值3000万元,同比增长130.7%。各级文艺演出队围绕“文化进万家”主题开展文化惠民演出750余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30万余人次;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50余次,惠及群众4万余人次。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